人事担保引发纠纷
发布时间:2019-08-29 06:00:15
核心内容:被告拖欠原告财物,原告向其经济担保人追讨。对于此类保证合同纠纷,?下面由小编为您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案情介绍
原告A公司诉称,张某于2004年元月10日受聘于原告单位,作为原告的销售人员,张某在工作期间,拖欠原告财物计人民币9500元,为此张某出具欠条三份。2005年5月份张某不知去向,被告李某在张某受聘于原告单位时,自愿成为张某的经济担保人,原告认为被告李某的担保是连带担保,债务人张某不归还拖欠财物,担保人应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现起诉要求被告李某归还贷款9040元。
被告李某辩称,被告从未为张某欠款担保,原告要求被告承担担保责任理由不能成立,另张某是否拖欠原告货款也不清楚,被告在经济担保书上签字,仅是对其人品的担保,故不应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2004年11月16日张某受聘于原告合肥A贸易有限公司宣城分公司作为销售员,作为张某被聘用条件之一被告李某向原告出具了经济担保书,担保书的内容为“本人愿意做张某同志的经济担保人,该同志在聘用期间如有:①贪污盗窃、挪用公款、人为的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拖欠聘用单位财物;②泄露公司商业机密;③离开公司不能及时交接、交清工作等行为。本担保人愿意承担全部经济赔偿责任”。2005年5月7日张某因销售原告公司产品未及时向原告交清货款,并向原告出具欠条2张,合计金额为9040元。后张某未办理交接手续离开原告公司,现原告起诉要求被告李某作为连带保证人清偿债务。
上述事实有下列证据证明:
1、原告营业执照1份,证明原告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2、原告公司身份证明1份,证明王小晶为分公司负责人。
3、欠条3份,证明张某欠原告公司货款9040元。
4、张某身份证复印件,证明张某身份情况。
5、担保书1份,证明被告是张某的经济担保人,如张某欠原告货款不能偿还,由被告负责偿还。
二、判决结果
:当事人对民事关系产生的债权,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以担保法规定的方式设定担保的,可认定为有效。本案中,被告李某出具的经济担保书是张某被原告单位聘用的条件之一,从其内容上看,该担保具有人事担保性质,违反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的规定,应是无效担保。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被告李某出具担保书时,原告与张某之间并无债权债务关系,主合同不存在,从合同也失去存在基础,从这方面理解,被告李某与原告签订的经济担保书也是无效的。故原告以被告李某是张某的连带保证人,要求清偿债务9040元的诉讼请求不能支持。
、,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合肥市A贸易有限公司宣城分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本案收取案件受理费400元,诉讼费用300元,合计人民币700元,由原告负担。
三、法理评析
(一)、人事担保合同的概念
人事担保合同,也叫人事保证合同,或职务担保合同。担保关系的主体包括了担保人、被担保人(劳动者)、用人单位,担保内容通常表现为担保人为被担保人的品格、能力、职务责任、。这种担保形式在我国民间长期存续,早在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接收故宫遗产时,为保护故宫内文物的安全,所有清点文物的人必须提供担保,担保他们的人品和责任。我国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发展中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促使劳动者积极为寻找工作提供担保,担保内容的类别及担保责任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人事担保处于民间发展蓬勃的阶段。
但国内调整人事担保的法律规范尚处于空白。故本文为便于论述将人事担保合同解释为:担保人与用人单位约定,当担保人担保的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其过错而导致用人单位财产损失或应对第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由担保人代负赔偿责任的合同。
本案中被告李某向原告A公司出具的经济担保书已经原告认可,原被告之间可以视为已经达成人事担保的合意。
(二)、理论界关于人事担保合同效力的主要观点
关于人事担保是应该禁止还是应该限制,我国立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法学界对此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赞成派和反对派。
赞成者以徐国栋教授为代表,在其主持编纂的绿色民法典草案第八分编债法分则第819条第827条规定了人事保证合同。徐国栋教授认为:“人事保证,是一方于他方的受雇人将来因职务上的行为而应对他方为损害赔偿时,由其代负赔偿责任的合同”,其含义主要是指“人事保证是荐人者对被荐者在受雇过程中因职务行为对老板造成的损失承担的责任”。徐国栋教授认为,中国人的信誉也危机起来,因此出现了重建一个诚信社会的口号。我们规定的人事保证合同就是解决信任危机并重建诚信社会的一个具体步骤,它是对诈欺的一种对抗;同时,它还是对用人者的信赖利益的保护,因此,对人事保证合同的规定,是贯彻诚信原则的一个一个措施,是维持良好的、信用的人事运作的保障。
反对者以梁慧星教授为代表,他认为,人事保证违反国体,在人人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不能再要求劳动者找一个老板来当保证人,并且这个制度在新中国已经消灭了,没有理由再走回头路,徐国栋教授是高举新人文主义的大旗,这个大旗上显示出来的是封建主义的烙印。
就本案而言,。
(三)、笔者认为人事担保合同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笔者赞成梁慧星教授的观点,认为用人单位与担保人之间订立的人事担保合同不仅没有法律依据,且与现行法律规定相违背,因此是无效合同,担保人无需承担担保责任。
1、 我国的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人事担保制度。
《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民法通则》第八十五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担保法》第二条规定:“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设定担保。”以上规定明确指出,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权利和义务。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只是对因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主合同发生的债进行担保。这些主合同约定的当然是民事关系,且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受法律保护。
人事担保合同一般要求担保人担保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的行为。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此工作期间存在的是单位与职工的内部职务从属关系,不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形成的民事关系。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实施的贪污、,不是应当由民法调整的民事行为。对这些行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刑事法律或者行业纪律的规定去寻求解决。如果把这些应当由刑事法律或者行业纪律解决的问题纳入民法调整,用人单位就会因自己受损的利益已经转嫁到担保人身上,,也无需再主动查找本单位存在的制度、纪律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人事担保合同所指向的主合同,约定的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而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担保”的内容不是要实现债权人的债权,。因此,人事担保合同不符合民法通则和担保法的规定,没有民法或担保法上的依据,由此引发的纠纷不应当由民法和担保法调整,。因此,人事担保合同本质上是无效的。
2、 我国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提供人事担保。
(1)劳动部、、全国总工会1994年3月4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管理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第二条规定“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和其他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劳动部1995年8月4日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4条重申“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这两个解释否定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物的担保,其法理依据应是劳动法关于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而人的担保与物的担保具有可比性、相似性,同样违反劳动法关于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规定。因为,人事担保合同在劳动者去就业的时候,雇主向雇员提的一个要求,说我怀疑到你人品上的问题,你需要提供一个保人,等于在这个时候无形当中就提高了劳动者就业的成本,有违上述平等原则,所以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提供人事担保,是和劳动法的相关精神相违背的,因此人事担保合同也应当是无效的。
(2)《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已经清楚地表明了立法机关对人事保证制度是持否定态度的,予以禁止。虽然这一规定仍过于模糊,没有明确规定“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人事担保”,但从行文及立法目的考量,此“担保”一词应该涵盖人事担保。因此,如果说劳动部的相关规定对人事担保合同的效力还没有明确否定的话,那《劳动合同法》第九条应该已经明确无误地表明了人事担保合同的无效性。
3、 。
,:“本案”担保合同“所指向的”主合同“,约定的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而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
最新资讯
-
08-07 1
-
10-30 1
-
12-24 0
-
08-08 0
-
08-16 0
-
08-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