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融资性进口值得推广吗?
发布时间:2019-08-06 21:12:15
30%~40%的港口库存大豆用于融资的说法过度夸大了实际情况,比较客观的数字应该在10%~15%。
若这一个别现象变为常态,将导致国内需求被过分夸大,国际大豆价格处于长期高位,国内油厂的采购成本终将被拉高。
近期,随着南美洲产区大豆陆续上市,鉴于国内豆粕需求量仍未明显回升,国内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库存量有所增加。业内有传闻认为,在目前的国内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库存中,有近30%~40%的量属于融资性进口。
这种说法是否有夸大的成分?大豆是否将会步铜的后尘,成为国内市场又一融资工具呢?
确有其事
对贸易商来说,融资性进口并不陌生。
他们通过抵押资产获得银行开具的信用证进口某种商品并迅速出手变现。
从变现到信用证到期的这段时间,贸易商或者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自营贸易品种的交易,以享受比贷款利率更低的资金成本,或利用人民币缓慢升值的大背景“坐享其成”。
铜,就是融资工具中的“明星产品”。因易储存、易变现而被贸易人士看好。如今,身价持续看涨的进口大豆也作为融资工具,悄悄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近两年,确实有一些贸易商通过进口大豆进行融资。目前全球经济还未完全好转,这是将资产进行变通的一种手段。”安粮期货分析师姜兴春说,如果单从利率的角度看,利用大豆融资要比向银行贷款成本低4到5个百分点。
姜兴春对记者说:“这个差额对于贸易商来说诱惑很大,因此,一些贸易商选择利用大豆融资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几位国内大型油脂企业的内部人士也向记者坦言,东部一些港口地区的确有些分销商在进行大豆融资,有些企业并不从事有关大豆的经营活动,只是通过大豆融资,利用资金进行其他贸易。
融资性进口绝非主流
“30%~40%的港口库存大豆用于融资的说法过度夸大了实际情况,比较客观的数字应该在10%~15%。”姜兴春说。一方面,对于中小型进口商来说,银行开具信用证的门槛较高,而且,大豆进口的代理费用也比较高,一般贸易商无法承担,只有少数优势企业才有实力操作;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价格波动较大,因此融资风险较高,且大豆港口库存费用较高、不易储存,并不适合作为融资工具。
近日,有业内人士担忧,大豆融资性进口是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连年激增的重要因素。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以及市场人士都持否定态度。
最新资讯
-
10-04 1
-
08-19 2
-
08-16 0
-
12-12 0
-
08-18 2
-
11-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