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逃出资 行为 认定
发布时间:2019-08-23 15:18:15
抽逃出资行为认定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是指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犯罪构成具体表现为:
1.犯罪主体:公司发起人、股东,即为特殊主体。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发起人、股东,既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
2.犯罪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且应当限于直接故意。
3.犯罪客体:复杂客体,即国家对公司的管理制度和公司及其他发起人、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关于本罪的犯罪客体,刑法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司及其他发起人、股东的权益。另一种观点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本身的财产权利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我们认为,本罪作为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罪的一种表现,首先是对国家公司管理制度的侵犯。其次,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必然对公司及其他发起人、股东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再次,由于公司出资或实有资本不实,可能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产生危害。最后,从本罪法定刑设置来看,,重于虚报注册资本罪,反映出本罪较虚报注册资本罪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我们主张本罪的犯罪客体为复杂客体。
4.犯罪客观方面:违反公司法的规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由于本罪为选择性罪名,因此,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两者有一罪成立,即构成本罪。
(一)虚假出资的理解与认定
虚假出资是本罪客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虚假出资在理解上存在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虚假出资”,是指公司的发起人、股东以欺诈手段取得公司的股份却未缴纳与股份相当的财物。第二种观点认为,虚假出资就是指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欺骗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情形。第三种观点认为:“虚假出资”,是指对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资的,在评估作价时,故意高估或者低估作价,然后再作出资等情形。
我们认为,对虚假出资罪应从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内容来看,虚假出资是与抽逃出资并列的行为。对于“虚假出资”,条文列举了“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的内容。据此,我们认为,虚假出资的具体表现便是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并且只限此三种情形。在此,我们还应注意到行为人的欺诈心理,即从形式上看行为人对其应出资部分已出资,但实质上未出资或未足额出资。
在具体司法适用中,对虚假出资罪的认定,应以《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确定的两种情形予以追诉,即:
1.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给公司、股东、债权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
2.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者无法正常经营的;
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
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受过行政处罚两次以上,又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
利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的。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人利用职权或地位获得公司干股的行为,应注意区分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认定:对于由他人实际出资,而赠与公司股份的应考虑能否认定为受贿;对于未实际出资而取得公司股份成为股东的,可考虑认定为虚假出资罪。
二 抽逃出资的理解与认定
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抽逃出资是指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成立后从公司内转移出自己出资额的全部或一部分的行为。相对于虚假出资而言,抽逃出资是较为容易把握的。从司法实践来看,抽逃出资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行为人为达到设立公司的目的,通过向他人借款或向银行贷款等手段取得资金作为出资,待公司成立后又抽回这些资金;二是行为人在公司设立时,依法缴纳了自己的出资,在公司成立后,为减少出资风险又抽回已投入的资金。根据《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三条规定,抽逃出资罪的数额标准同前述虚假出资罪的数额标准相同。
三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与虚报注册资本、诈骗、挪用的界限
1.虚假出资与虚报注册资本的界限
从理论上说,虚假出资与虚报注册资本的界限是清楚的,即虚报注册资本的欺诈行为针对的是公司登记主管部门,而虚假出资还包括对公司其他发起人、股东的欺诈;虚报注册资本行为发生在申请公司登记过程中,而虚假出资行为则发生在资金、财物缴付过程中,在申请公司登记之前。此外,两者在行为目的、犯罪主体上也存在差异。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司法适用中的突出问题是既有虚假出资,又有虚报注册资本的罪数问题。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有观点认为,行为人先虚假出资,后虚假注册资本的行为,属于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应认定为牵连犯,并按择一重罪处断的原则,以虚假出资罪论处。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如果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既虚假出资又实施虚报注册资本骗取公司登记的,应按两罪数罪并罚。我们认为,对此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认定:
?1) 如果行为人虚假出资行为并未欺骗公司其他股东,而只是以虚假出资的方法实现虚报注册资本骗取公司登记的,其行为并不单独构成虚假出资罪,不成立牵连犯,而只能以虚报注册资本罪定罪。
?2) 如果行为人虚假出资行为瞒着公司其他股东,并以此再度实施虚报注册资本行为的,分别构成虚假出资罪与虚报注册资本罪,但两者之间成立必要牵连关系,应认定为牵连犯,并按择一重处原则,以虚假出资罪论处。
?3) 如果行为人欺骗公司其他股东虚假出资,并且在虚假出资的基础上再度另行使用其他虚假证明文件骗取公司登记的,应分别认定为虚假出资罪和虚报注册资本罪,并实行两罪并罚。
?4) 如果行为人欺骗公司其他股东虚假出资,其他股东在不明真相情况下申请公司登记并取得公司登记的,尽管公司出资中有虚假成分,但因申请人不明知而不成立虚报注册资本罪,只应认定虚假出资罪一罪。
2.虚假出资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从理论上说,虚假出资罪与诈骗罪有着明显的区分,但因两者之间都具有欺诈性,因而可能产生交叉。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行为人作为股东虚假出资,并拥有公司一定的股份。公司成立并运作后产生利润,行为人以其实际不拥有的股份参与分红,其行为究竟是虚假出资罪还是诈骗罪。我们认为,如果行为人虚假出资的目的就是成为公司股东并参与分红,并实际取得红利的,可考虑按牵连犯认定,择一重罪处断。因为虚假出资行为尽管可以单独成罪,但是,在诈骗罪成立的前提下,虚假出资本身便成为诈骗罪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成立必要的牵连关系。
3.抽逃出资与挪用的界限
抽逃出资与挪用资金或挪用公款应当是具有明确界限的。但是,在股东利用职务便利抽逃出资的情形下,其与挪用资金或挪用公款便可能产生交叉。因为股东的出资一旦经公司登记成立,便成为公司资金,非经公司法规定的法定程序不得任意抽回,而非法抽回的行为便可能既符合抽逃资金罪,又符合挪用资金或挪用公款罪。对于抽逃出资既可构成抽逃出资罪,又可构成挪用资金罪或挪用公款罪的,应当认定为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
最新资讯
-
09-24 1
-
08-08 1
-
08-28 2
-
11-11 0
-
01-30 1
-
08-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