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三重风险
发布时间:2019-08-22 12:15:15
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让国内的金融企业感觉到了寒冷。一直冠以保护伞、为别人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业也无法幸免,尽管离风暴中心很远,但仍然深受其害。10月7日,中国平安公告称计提对投资富通集团的约157亿元的浮亏。虽说长痛不如短痛,只是如此浮亏未免代价太大。
更多的保险公司则面临着因股市下挫带来的盈利之痛。2007年保险公司在股市上大获丰收,资金运用收益超过前5年的总和,达到2791.7亿元。可一年不到,保险公司在投资市场上已哀鸿遍野,有保险公司甚至把去年的盈利都赔了进去。影响远不止这些,央行降息,也可能会影响到保险资金协议存款、购买国债等稳定收益。相信到年底,保险公司的成绩单还会暴露更多问题。
事实表明金融风暴给保险公司造成的利润下滑,已推倒了风险的多米诺骨牌。
经营风险
去年丰厚的收益已一度让保险公司信心满满,只恨手中可以运用的资金太少。因此,今年伊始就不遗余力销售能快速带来保费收入的银保产品,包括投连险、万能险和分红险。不少保险公司还向客户发放特殊红利,增强民众的投保信心。这直接刺激了保费的大规模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寿险的保费增幅达到了64%,新华、泰康等公司上半年即已完成全年业务。
然而保险公司的这些业务是有代价的,需要向银行支付3%的手续费,如果通过个人营销员,手续费更高。这些分红险和万能险都要支付保底利率和可能的额外收益。在收益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这种额外费用已成为保险公司的负担。融资”。,下半年银保刹车,发展保障型险种。产品销售越多越感觉不安,恐怕只有保险业才有这种奇怪现象。
投资型保险带来了保费的增长,但如果投资者发现收益并不能达到预期,便会选择退保。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都是有配置的,无序的退保则会给保险公司造成现金压力,影响深入经营。今年上半年,仅上海市场寿险退保金支出即超过40亿元,随着万能险、投连险收益持续降低,退保风潮仍在继续。
误导风险
误导是保险业的老大难问题。保险公司为了能卖出产品,常常夸大收益、保险责任等。如果保险公司恰好实现了较高的收益,如2007年碰到了大牛市,恰好扩展了保险责任,如重疾险统一执行新标准,扩展疾病的种类,那么即便误导也不会出现大问题。可惜,出现这种“恰好”的几率极低。大多数情况下,误导都以“悲剧”收场:或者是消费者利益受损,比如退保、继续缴费;或者保险公司遭受打击,如平安保险曾经陷入的“投连险风波”。
自去年保险公司大举扩张,带来保费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埋下了误导的“祸根”。保险公司收益大幅下滑,误导就会露出真正面目。万能险、分红险和投连险的“卖点”就是收益,为了促进销售,保险公司没有少花心思:把演示分红当成实际分红、把偶然状态下的高收益说成稳定收益,尽量掩盖万能险、投连险的高初始费用或者手续费……当保险投资遇挫,消费者回过头审视自己的保险时,就会发现,原来保险并不是像销售人员说的那么“美好”。口说无凭,销售人员所忽悠的高收益、低风险是无法落到合同上的。
等消费者发现被误导后,会去投诉,当然,除非有足够的证据,否则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最终只能退保了事。需要注意的是,以收益为诉求点的误导绝非个别,大量投诉、退保造成的风险可想而知。
品牌风险
经营风险和误导风险的累积,会对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业的形象造成损害,影响长期发展。
保险是无形产品,依赖的是信任。人们最终选择某一保险产品,实际上是对保险品牌的认可。当保险公司不再让人信任,谁还会把风险保障、养老托付给它?AIG陷入危机后,其子公司友邦马上就遭遇了退保,这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不被信任是保险发展的最大“杀手”。
风险的大幕刚刚拉开,在误导等事实面前,任何关于专业、诚信的宣传都是无力的,不少保险公司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可能会因此遭遇信任危机,整个行业也会受到拖累。
最新资讯
-
08-27 2
-
08-09 1
-
06-17 0
-
06-06 1
-
08-22 0
-
08-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