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员工猝死 谁来关注企业转型过程中员工生存状况?
发布时间:2020-07-02 04:01:15
富士康一员工离奇猝死
“1月23日凌晨4时左右,在富士康深圳观澜分厂华南培训处(樟坑径村),正在上夜班的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年仅19岁的马向前突然死亡。富士康方面随后告诉家属,经过鉴定马向前属于意外猝死,而他的父母及姐姐马慧则怀疑马向前是在工厂上班时被打死的。”而后,富士康公司发表声明,称公司出50万悬赏非猝死线索。目前,各大论坛和媒体正在积极跟进,等待着相关部门还死者家属一个说法。
前奏:“孙丹勇事件”
“富士康”与“员工死亡”这两者共同出现在新闻中已不是头一次,早在09年7月,《南方周末》便刊登出富士康深圳观澜科技园区一名员工孙丹勇因为被怀疑偷了富士康为苹果公司制造的iPhone手机样机而被保安质询、监视、搜查,因为这款手机样机涉及到公司的“机密”。最后孙丹勇以死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从十二层的高楼一跃而下。在那次事件的采访中还披露富士康员工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普遍感到不满,工厂“等级制度森严,新干班成员在下生产线实习时,会像作业员一样地被主管检阅”,“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记过、警告、除名和严惩等扎眼的名词在食堂和洗手间都能见到。”
在“孙丹勇事件”发生后,富士康公司出面发表了“道歉声明”,并提出要改善员工生存条件,然而时隔半年,富士康由发生员工离奇死亡的事件,说明这已不是偶然事件。人们习惯把“制造工厂”称之为“血汗工厂”,在广东等制造企业密集的地方,一些“血汗工厂”的行径让人触目惊心---严重超时的工作量、非法雇佣童工、拖欠工资……“富士康”只是冰山的一隅。
富士康公司身处困境
郭台铭1974年在台湾创立了富士康集团,主要代工生产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等产品,所谓“代工”生产,也就是“贴牌”生产,为知名品牌包揽“制造”这一环节。它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代工之王”,然而,面对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竞争对手的强势突起、金融危机对制造业的冲击,这个“代工之王”开始谋求转型,试图由“制造的富士康”迈向“科技的富士康”,并加大自主创新研发。而眼下富士康的问题不在于它能否生产出自己名号的产品,而在于最终成品的品牌效应不浓---很少有消费者知道“富士康牌手机”、“富士康牌电脑”……这是众多大型制造厂商面临的同样的困境。
为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富士康这样的制造企业面临格外的压力。从产品设计研发、到制造再到流通、销售,转型中的制造企业除了在制造环节稍显优势外,其余部分都要花大力气去拓展,而这些都需要成本,而成本增加,价格却要顾及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企业只有从公司内部来承担这些增加的成本---如加强管理缩减成本,这里就牵扯到“富士康员工的生存状况”这一问题。
空如一纸的《劳动法》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惩处,是很难撼动“血汗工厂”这块顽石,而必要时,应让更多媒体介入,并点名代工工厂所服务的品牌,让该品牌受到一定冲击,从而才能敦促血汗工厂的那些老板们保障员工权益。
最新资讯
-
08-11 1
-
10-26 1
-
08-22 1
-
08-16 1
-
08-09 1
-
09-0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