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跨国并购浪潮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发布时间:2020-08-19 14:54:15


  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的延伸, 是跨越国界的兼并与收购活动。:“在跨国兼并中, 原来分属两个不同国家的两家企业的资产与经营被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实体。在跨国收购中, 资产和经营控制权从当地企业转移到外国公司, 前者成为后者的子公司。”

  以并购企业产业联系特征为依据, 一般将跨国并购分为四种类型, 即水平并购、垂直并购、中心型并购和混合型并购。对于当代跨国并购浪潮, 可以在多个层面予以分析, 其中两个特点最为突出:

  其一是并购企业母国与东道国主要为发达的工业化经济。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在 1995 年到 2000 年为止的 6 年期间, 涉及最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资本流动, 占这类直接投资的比重, 最低为 77% (1997年), 最高为 92.4% (2000年)。如若加上东亚与拉美新兴工业化经济 (NIES), 则在这 6 年期间, 整个工业化经济吸收的并购资本占跨国并购资本总额的比重, 当在 95% 以上。

  另一个特点是, 以并购交易金额计算, 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占压倒优势地位, 由此使此次并购浪潮带有强强联手的鲜明特征。这与以往并购史上尤其是工业化国家国内竞争中一再发生的“弱肉强食”式企业兼并, 形成了鲜明对照。

  纵向考察, 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当代跨国并购发展的一些趋向, 尤以两个趋向最为明显:

  趋向之一是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浪潮呈波浪式推进, 且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向。迄今为止企业并购浪潮一次比一次规模大, 一次比一次跨国特征突出, 就充分表明了跨国并购的波浪式涌动趋向。而 1993 年以来掀起的第五次并购浪潮, 其总规模与单个规模的扩展, 也呈现了某种波浪式扩展趋向。2001 年以来并购活动的收缩, 究竟意味着此次并购浪潮的过去还是两次大的涌动之间的短暂调整, 目前虽然难以得出准确答案, 但种种迹象表明, 企业并购的能量正在重新聚积。

  趋向之二是跨国并购正在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趋势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已经明确地显露了出来。有关统计资料揭示,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跨国并购形式流动的直接投资占全球 FDI 流动的比重, 一直在 50% 以下。1994 年, 跨国并购首次超过“绿地投资”, 占到 FDI 一半以上 (51.4%)。此后连续五年, 该比例直线上升:1996 年升至 58%, 1997 年升至 64%, 1998 年升至 77%, 1999 年略有下降, 但仍在 73% 的高位, 而 2000 年上升到了 90% 以上。

  跨国并购涌现出的上述两大趋势, , 无疑提出了两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一是中国是否应调整“引进来”战略, 舍弃“绿地投资”而将跨国并购形式的直接投资作为追逐的主要目标?另一个则是, 是否应在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中, 将国内企业的外向并购作为主要形式?换言之, 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借助跨国并购“走出去”?

  一、中国企业借助并购“走出去”的主要障碍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跨国并购浪潮, 虽然中国企业也在跃跃欲试, 但客观地来分析, 中国企业在借助外向并购“走出去”方面, 尚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 在所有障碍中, 与以下几类因素联系在一起的障碍最为明显:

  第一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障碍。虽然我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但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虽获突破但尚未完成。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与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即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存在诸多差异, 其中直接限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能力的差异至少有四点:

  其一是经济实力差异, 这决定了中国企业无法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宰力量。前已论及, 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为发达的工业化经济, 其中美国与欧盟两大经济实体实际上主宰着全球并购资本流动。统计数据显示, 第五次并购浪潮中, 以欧盟企业为目标的并购资本流动最多, 仅 1995-2000 年 6 年间, 欧盟 15 国吸引的并购资本就达 1.4 万亿美元, 占全球的 50% 以上;美国其次, 吸引并购资本 9800 多亿美元, 占全球近 35%。两大经济实体加在一起占全球的 85% 以上。加上日本, 三大经济体占全球份额的 86%。

  其二是产业结构差异, 这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产业与国际流行产业相悖。当代国际并购的主体产业为第三产业, 这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 3-2-1 特征相一致。我们知道, 一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往往经历两个阶段变化:第一个阶段是“非农化”或“二产化”, 第二个阶段是“三产化”。在前一个阶段, 产业结构完成由 1-2-3 向 2-3-1 转换, 在后一阶段则发生由 2-3-1 向 3-2-1 的转换。后者是发达工业化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历史地来看,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 以金融、保险、信息、商品零售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成了发达国家最重要同时最大的产业。与产业结构的上述演进相适应, 早期并购发生的主要行业, 大多位于“二产”, 越是到了近期,“三产”并购越是重要, 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则以第三产业企业并购为主。中国则不然, 由于工业化尚未完成, 产业结构刚刚完成“非农化”演进阶段, 呈现强烈的 2-3-1 结构特征, 即“二产”产出最大,“三产”其次,“一产”最小。即使在那些有一定条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沿海发达省市 (比如上海与浙江), 产业结构也未完成上述转换。与此种产业结构特征相一致, 加上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 中国的“三产”国际竞争力当最弱, 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参与并购, 充其量只能在“二产”有所作为, 而难以加入国际并购主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