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的诱惑
发布时间:2019-08-06 03:15:15
外资并购的诱惑
最近国内外资并购事件不断发生,但相比国外众多的上市公司跨国并购案,发生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外资并购案例不能算多。10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发生的涉及外资收购的案例约50起,相比于内资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的5000多起收购案,外资并购是零星的、分散的、间接的。但每当发生外资收购国内上市公司时,外资并购总会在证券市场掀起或大或小的波澜。
然而就以前发生的外资并购案来看,外资并购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大多不显著,失败案例不少。如法国圣戈班集团早已退出了福耀玻璃,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也已在北京北旅的股东名单中消失无踪影。因此,必须谨慎、客观、认真地分析每一起外资并购案例。
政策坚冰消融
在我国加入WTO及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政策停止的大背景下,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环境明显放松,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有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了WTO,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明显加快,有关部门在外资并购方面的政策法规频频出台。当年11月,外经贸部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允许外资非投资公司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通过受让非流通股的形式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
近期,国家经贸委有关人士透露,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政策草案已经拟定,外资将获准收购包括国内A股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
日前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主体不再加以限制,使外资成为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合法收购者。中国证监会上市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有关外资收购等行为规范已纳入立法日程,为使外资收购具有可操作性,已就涉及外资收购上市公司应履行的程序和信息披露拟定了相关规定。
可以预见,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法规的完善,将为外资并购扫除障碍,实际上,最近有关部门批准深发展国有股向外资转让已是我国限制外资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坚冰融化的明确信号。
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的时候,我国的GDP增长仍然保持在7%以上。与此同时,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我国是对全球外国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每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一直在400亿美元左右,今年预计外商对华实际投资金额将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
一般情况下,与新设项目进行跨国投资相比,跨国并购投资具有节省建设时间、减少资本投入、可以利用现有的营销网络获得现成技术与管理制度等优点。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式。在目前全球每年发生的六七千亿美元的跨国直接投资额中,约 60%以上是通过并购外国企业实现的。但目前我国每年吸收的巨额外资中,外资新设项目投资占有绝对份额。随着外资并购政策的放宽,外资并购在外国在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无疑将呈上升趋势。
国内很多上市公司是国内各行业的领头企业,在技术与市场份额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外资收购这些企业对于它们实现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购效果具两面性
从当前我国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证券市场资产配置功能。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与近年来国内一度盛行的重组方不计成本的保壳式重组、保配式重组方式将有根本的区别。
实现并购正收益是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根本目的,外资并购所付出的成本最终要从上市公司经营收入中得到补偿。同时外资并购有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化。
另外,一些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进入上市公司,有可能为上市公司带来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造技术,增强相关上市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
但是,在看到外资并购可能给原有股东带来利益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资并购的风险。据有关统计,从1951年到1975年25年间,180家美国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外国公司而建立的5914家国外子公司中有35.5%的子公司失败。失败率甚至高于这180家美国跨国公司通过创建而建立的6438家国外子公司25.6%的失败率。
我们也不能排除,会出现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手段转移所并购上市公司利润,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情况。在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竞争策略中,跨国公司为了谋求垄断地位而收购竞争对手然后关闭所收购企业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被收购上市公司的其他股东显然得不到任何好处。
垄断地位凸现价值
未来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发地,将是市场进入比较困难的国内垄断性行业和各行业中处于相对垄断地位或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上市公司。
目前国内垄断性还比较强的行业大多是由行政性垄断或自然性垄断所形成的。这类行业包括电信、金融、航空、公用事业等领域。这些领域里的企业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较强的垄断地位,外资通过并购进入是较好的选择。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也为外资通过并购进入这些领域提供了可能性。2002年4月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正式施行,原先禁止外资进入的电信、燃气、热力、给排水等行业列为对外开放领域。8月1日,《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正式实施,扩大了外商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明确外商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参与投资等新的投资方式参与投资民用航空业。
另一类可能发生外资并购的行业是那些外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而该行业在国内又属于比较薄弱的全球性竞争行业,如汽车、商业等行业。还有,一些资源性垄断行业,如果没有行业进入政策限制也容易受到外资的收购。
从企业角度分析,那些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在各行业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一些掌握了专有技术的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外资收购的对象。特别是在医药、软件等领域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外资并购1:银行股一唱三叹记者:袁朝晖
深发展在外资并购潮中龙头风采依旧。日前,深发展董事会决定设立由外资方面8人组成的收购过渡期管理委员会。美国新桥投资(Newbridge Capital Inc)在已获得深发展其管理权后,将迈出外国资本涉足中国银行业的下一步。
深发展联姻外资成真
深发展外资并购的进展,始终牵动中国证券市场的神经。当收购从朦胧到明确,投资者更关注收购对深发展价值的长远影响。
深发展日前公告表示,新成立的管委会的职权包括全面监督、控制风险、发展业务,并负责银行经营层次的管理和管理机制的改善。成员包括:新桥投资集团的联席主席David Bonderman、新桥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单伟建、韩国第一银行(Korea First Bank,Q.KFB)董事长Robert Barnum、新桥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欧巍(Au Ngai)、西班牙国际银行集团(Banco 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Group)亚太区之董事总经理Colin Bamford、韩国第一银行首席执行长Robert Cohen和香港风险管理协会主席Michael Yahng。
业内人士认为,外资进入将有助于深发展引进最先进的国际银行管理经验,加快中国的银行业改革。穆迪投资服务(Moody‘s Investors Service)上周将深发展的前景评级由“稳定”上调到“积极”,这也反映了金融界对深发展此项管理转换的乐观预期。
美国高盛公司亚太区的一位资深人士指出,金融业对外资很有吸引力的,如花旗、汇丰等银行巨头纷纷入主国内银行业,要与国有银行一较高下。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处长何群表示,外资参股中资上市银行更多地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中国是个巨大的发展中市场,外资更看中的是市场的潜力,而并不是单独的某个企业,外资以企业为登陆点,进而打开市场,这才是外资所作所为的核心内容。
上市银行合奏外资曲
深发展的成功“出嫁”无疑为其他中外资金融类企业增加了想象空间。实际上,并不是单单一个深发展,众多的中资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都在积极地寻求满意的合作伙伴。
我国的银行业上市公司目前只有四家,深圳发展银行(000001)、上海浦东发展银行(600000)、民生银行(600016)及招商银行(600036)、一直以来这几家银行就成为众多外资银行“倾慕”的对象,私下接触频繁。
据称,花旗集团属下花旗银行拟收购浦东银行8%-10%的股权,花旗对浦东的最终持股,将达到10%-12%的水平。至于民生银行引进外资股东也传闻不断。记者看到,在民生银行总部大厅的访客登记表上,赫然写着“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等字样的访客。
而针对市场上对民生外资股东的三个传闻:一是东亚银行,另外是花旗银行和汇丰控股。民生银行董事会何群先生称,公司和东亚银行、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等都谈过,并正在接洽中,但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而有消息也表示,公司洽谈的对象远不止这一些,但最终可能会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选择一家对双方都有益的外资机构。
对于外资的热情,何群认为,金融的发展潜力很大,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其他行业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开放,而金融没有大的开放政策,目前为止只有民生银行是惟一的民营银行。从需求来说,金融市场的需求也是增长很快的。另一方面,中资银行也着急跟外资银行合作。
何群向记者透露,民生是希望找一家能改善中资银行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水平的战略投资者,所以以前IFC(国际金融公司)跟民生洽谈了很久,民生都不感兴趣。因为IFC有政府背景,其投资行为带有很强的获利性和政策性,对中资银行本身发展没有多大意义。
但是,民生银行本身股权结构过于分散的特点并不利于并购的具体操作。何群表示,民生由于股权比较分散,最大的股权才7%,外资入股操作难度会比较大,而深发展不同的是只需将国有股直接转让就可以了。外资对15%以下的股权都不太感兴趣,因为它花巨资进入中资银行是要进行战略投资,而非为了获利的财务投资(基金进入,拿走投资收益)。
终身难订
据消息人士称,深发展的并购方案早已上报有关部门,而其他银行的并购意向也早已引起管理层和方方面面的注意,目前之所以难有大进展,阻力来自政策、主管部门的态度以及国内银行的资产质量。
目前政策上的壁垒难以突破。,对于外资参股有着非常“硬性”的限制规定。尽管在此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解释、补充文件,但该项政策至今尚未被废止,所以外资参股的壁垒依然没有拆除。
另外一个困难是来自于央行。在现行的政策环境下,央行希望有统一的政策标准加以执行,而不是以个案的形式予以处理,,再进行统一审批。
另一方面,央行对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比例做出了规定,即引进的外资所持股份原则上不能超过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的15%。但实际上,央行在入资比例上一直持审慎的态度,当单家入资超过10%,央行就会做特别处理。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深发展的并购计划在相关方面都得到放行,却最终在央行处长时间“卡壳”。
但是外资出于战略考虑,入资中国商业银行都会要求拥有控股权和“话事权”,相应的,对低于15%以下的股权并购就不太感兴趣。例如汇在在其他国家扩张的案例就显示,其扩张后达到控股60%,然而央行的这一严格限制就使得双方在此问题上分歧很大,难以达成共识。
中国加入WTO承诺5年内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但其中并无“完全并购中国商业银行”这一条,国有资产要出售,不只是银行愿意就行,要国资局、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行。有关方面透露,,因此,此次新桥并购深发展也是一个特例。央行有关人士也表示,深发展股权转让外资,并非就此打开外资并购金融类企业的大门。
外资虽然对中国银行业觊觎良久,但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成为中外合作的羁绊。有关国际标准规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应在2%以下,而中资银行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对于外资银行而言,中资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包袱是外资银行所不愿意承担的。例如花旗银行与交通银行之所以合作不成,主要原因就在于交通银行太多的不良资产无法盘剥。而施瑞德先生也在公开场合表示,花旗银行并没有兴趣购买国内银行的不良资产。外资并购2:中外商业资本明争暗斗
商场如战场,但是国内的商业企业显然没有把所有的对手都当作“敌人”,天津劝业场公司日前与家乐福签署了意向性合作协议,组建“天津劝业家乐福超市有限公司”,劝业集团属下的4家超市被家乐福收编。业内专家分析,这个协议若获国内第一家大规模收购本土企业,以获得扩张的外资零售企业。
国外资本跑马圈地
从1992我国部分地方试点和放开零售业,允许外资以合资(非控股)方式进入国内商业领域以来,国际上最著名的商业资本已经加速度地开始了中国市场的瓜分。截至目前,外资在境内建立的各种业态的商业店铺已达300多家。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零售业巨头在很多大中城市的开业已经对其所能辐射地带的中小零售商带来了致命打击,同时对中国连锁零售的龙头--上海联华、上海华联、上海农工商等企业形成了很大威胁。
根据国家经贸委日前披露的调查数据显示,上海联华超市以81.21亿元销售额、1421家店铺的业绩,继续名列全国连锁业首位。但是联华超市与世界上的几大零售业集团仍有很大差距,如美国的沃尔玛集团,它在全球拥有近四千家分店,去年的销售额高达2198亿美元。
沃尔玛这样的“大鳄”早就已经来到中国抢夺市场,今年,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沃尔玛集团放出豪言:“25年后,要在中国开设300家连锁店,每一条主要街道都有一家。”
这些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跑马圈地”的模式正悄悄发生转变:从单店到连锁、从零售到批发、从沿海到内地、从中方控股到外方控股,步步为营地扩张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中国本土零售业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外资连锁超市瓜分大中城市入世后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资本其主要力量就是以外资连锁大卖场(仓储式超市)的形式进入,而且其首选位置应当是上海、北京等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
生存空间延伸
作为最先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急先锋,家乐福已在我国16个城市开设了近30家店铺。与家乐福相比,欧尚超市进入我国就晚了许多,目前仅在上海、无锡、苏州拥有4家超市,但欧尚认为此时进入中国“正逢其时”。欧尚中国超市公司招商总经理李文德说,目前中国零售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被传统商店占据,大型超市的市场份额仅占15%左右,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荷兰万客隆在华再建27家店的申请日前已获国家批准。中贸联万客隆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博标称,他们的投资重点主要在中国北方,在2010年前,他们将共有30家店。
最近又有消息称,日本便利店集团“全家便利店”(Family Mart)即将进军中国,计划明年从上海开始,在全国开设400家至500家分店,到2010年增至3000家。该店董事南本权治郎对记者说,他们对中国市场很感兴趣,具体的计划已经在进行中。
随着外资的加速进入,竞争日趋白热化,中资企业开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从上海来看,家乐福、麦德龙等大卖场已经成功开了数家,上海本地连锁超市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空白点,利润也已经非常薄。中资连锁类零售企业面对压力开始抢在中小城市布网点,上海华联、上海联华、上海农工商、北京华联等企业在这一方面已经先下手为强。而且,大卖场是外资的强项,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则可以在发展大卖场的同时,布点标准型超市和便利店等,而且注重中小城市、农村市场的开发。其中,上市公司中的华联超市(600825)和友谊股份(600827)旗下的联华超市在这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
合资方式打头阵
根据中国与美国、欧盟关于中国加入WTO签署的协议,外商在华投资的商业企业将由原来的合营企业,放宽到外资控股、外资独资、外资购并等方式。除个别重要商品之外,将在入世3年后全面开放零售业,5年内全面开放批发业。
从目前来看,外国商业资本打进中国还必须采取合资的形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外资有时也愿意以合资、合作的形势进入中国百货零售领域,因为中资百货企业数十年的经营、良好的地段和口碑等可能也代表着一定的消费群体。
在合资对象的选择方面,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的知名百货企业是首选。入世前夕,外资百货太平洋与西单商场(600723)携手就印证了这一点。因为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比较高,居民消费习惯、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相似,外资商业资本比较容易把握这样的市场。目前已经与外资合资、合作的零售企业主要包括:台湾太平洋百货与西单商场携手开拓北京市场;益民百货将旗下的巴黎春天租给香港新世界百货,该合作每年可以为益民提供两千多元的租金收入等等。
此外,进入国内的国际零售业集团大部分以连锁、综合大型超市、仓储式卖场等先进业态形式存在,没有合作合资机会的企业同样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来改善自己的业态。中国近几年来连锁、超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与外资零售商的进入有很大关系,国外新兴业态的进入催生了国内商业业态的创新。
中资的并购战略
外资的进入一方面给内资商业企业提供了合资并购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也催化了内资商业企业的重组、并购和整合。
联华超市董事长王宗南认为,应对到中国抢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联华超市的当务之急就是一定要上市,以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资金保障问题;另外就是要学会利用并购手段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实际上这几年联华超市一直在做这件事情,联华从41家到现在的950家,相当一部分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门店,而是并购了一批国有超市。这些被并购的超市因经营规模过小,没有形成经济效益,亏损过大而维持不下去。并购了十几家这样的中小型超市后,一方面扩大了联华的规模,另一方面也为进入WTO后的竞争能力打下基础。
今年7月,联华超市又溢价1.5亿元(总计2.1亿元)增资控股杭州华商集团,将其下属的浙江第一大超市家友收归旗下。2001年4月,联华超市与海南航空公司、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签约开展零售项目。这一突破性之举标志着联华超市从以上海和江浙等区域为重点,转向全国性大规模扩张。
“中国商业企业的联合重组已迫在眉睫,连锁商业企业只有实现规模效应才有发展的前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这样说。
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商业企业已进入资产重组、组织重构、形象重塑的新的扩展期。可以预测,在外资商业资本加速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大环境下,外资并购、内资并购都将愈演愈烈。而无论是哪一种并购方式,都将给我国的商业领域带来更大的活力。
汽车是怎样“炼”成的
都说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制造业中又以汽车工业首当其冲。2002年初,刚刚踏入了WTO的大门,国内车市价格战四起。接着世界汽车巨擘纷纷投资中国,先是北汽和韩国现代合资建厂;紧接着是天汽向一汽股权转让,随后一汽和丰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最近东风又和日产联合重组。一时间中国车市好不热闹。
中国汽车的外资攻略
外资并购板块是今年股市中最红的概念之一,也是股民淘金的主要去处。9月19日,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与日产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人在媒体面前显得意气风发。同时,证券市场外资并购概念盛极一时。
中国汽车业起步晚,尚未形成经济规模,总体水平较低。从产量上看我国与世界主要生产国还有很大差距。在价格和品质上缺乏竞争力的产品。从开发能力上看,国内大多数厂商不具备整车开发能力。在服务上,中国汽车企业汽车服务贸易刚刚起步,这与国外企业,将汽车服务贸易作为利润的重要来源,存在较大发展落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汽车年销售量增长率平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到2000年,中国汽车销售208.86 万辆,以轿车增长幅度最大。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这种强劲的需求还将持续下去,到2005年年需求量将达310-330万辆,其中轿车将成为汽车需求增长的主力。落后的生产力和旺盛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纵观我国汽车工业近20年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加入,对中国汽车工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当初引进跨国公司的前提就是: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目前看来通过合资,中国汽车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政府采取了谨慎的开放原则,将外国股份参与的比例限制在50%以内。中国入世以后,WTO基本原则的产行,即普惠制和非歧视性原则,对中国企业并购和外资并购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日前,东风、日产的合作协议已经达到了这些原则的极限,在中国资本市场完全开放以前,这一原则恐怕很难突破。
汽车业“韩流”的启示
从2001年起,中国汽车企业很“热”,这不是体现在市场销量上,而是表现在谈判桌上。从通用、福特到丰田、大众,从戴姆勒--克莱斯勒到雪铁龙一标致、宝马,世界各大汽车公司老总争先恐后,到中国拜谒领导、发表演讲;而中国许多汽车企业,刚送走一批要求合资的企业,又迎不了下一批谈判对象。看一看各汽车跨国公司发布的新闻,就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中国汽车业的新一轮合资浪潮,汹涌澎湃地来了。
一汽与丰田公司签约;日产公司与东风合资;北汽联手韩国现代,合作生产轿车;而日本三菱公司也秘密行动欲进入东南汽车项目。不光轿车商务车也是合资的热点,重汽与沃尔沃正在协议,一汽与奔驰、东风与雷诺的合资已传出风声,而戴姆勒--克莱斯勒则犹豫不决:究竟是与北京吉普合作生产商用车,还是与东南汽车合作……
先“走合资、再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中国汽车工业独创的。韩国的汽车工业发展也是走的这条路。
韩国汽车业的真正起步在60年代初,进入70年代,韩国政府实行“汽车国产化”政策,各汽车公司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生产技术,韩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1985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为37万辆,1990年产量达到132万辆,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韩国汽车业也形成了以现代、起亚、大宇、双龙四公司鼎足的市场格局,经过30多年的发展,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韩国的发展路径与我国今天面临的局面何其相似。在有限的保持期内,能不能拥有自主开发,使我国的汽车工业成熟起来?在未来全面开放的市场,能否通过竞争回报我们为入世付出的所有努力,这是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问题。韩国的经验对我们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日前,我国汽车工业走向国际市场已经显露端倪。据悉,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将投资约5970万美元,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在韩国的新合资企业GM Daewoo公司10%的股份。上海汽车投资国外汽车制造商,在国内算是开了一个先例,这对于中国汽车利用资本纽带进入国际市场,将有借鉴意义。
外资带来的机会和风险
但是并购重组给公司带来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建设性的。衡量一次并购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要看整合的结果,关键是在并购结束后2-3年时间内,新公司是否,即产生出1+1>2的效果。投资人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只能从两个渠道得到回报,一是上市公司的分红,二是二级市场的休息涨。但二者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公司的业绩。
对于行业发展来讲,合资可以提升总体经营水平,但如果考察企业的经营业绩就要另当别论了。而且,外资参与中国公司并购比较复杂,它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外资来华三种直接投资形式,即合资、独资、合作,也不同于国内资本相互并购。中外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并购活动中至少有50%左右是以失败而告终,无法达到其原定的目标,有的甚至于使企业陷入困境。
1995年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与上市公司北旅股份(600855)签署了合作经营协议,日方两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一次性购买北旅公司法人股4002万股(不含国有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25%(五十铃占15%,伊藤忠占10%)。日方在正式成为股东后,参与了北旅的经营管理。
然而公司自引入外资,经营业绩并未出现重大改观,仅在1996年实现每股0.003元的盈利,其余年度均为亏损,1998年更创下每股0.73元的巨亏,反而逐步沧为绩差股,甚至戴上PT的帽子。2000年底公司进行重大资产置换,PT北旅为航天长峰所取代。
同样是在1995年,另一只汽车概念股也成功引进了外资。江西上市公司赣江铃(000550)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995年8月正式签署了江铃B股认购及联合开发协议。到1997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先后两次入资江铃汽车,总投资额折合人民币超过6个亿,瓶子江铃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生产的全顺汽车。福特汽车公司已经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达到29.96%。
但是从1995年直至2001年初江铃汽车业绩长期低靡、徘徊不前,直到2001年以后,公司的业绩才有明显的好转:2002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20.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002年上半年的净利润是1.3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86%。这是否意味着公司在经历几年的磨合期后开始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仍有待于今年年终业绩的考验。外资并购4:公用事业靓女不愁嫁
公用事业企业的重组率先在区域性重组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久前,由法国通用水务公司参股50%的全国首家中外合资供水企业在上海浦东挂牌。而近期出台的深圳国企股权转让招标计划,将能源、水务、燃气、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类企业纳入改革试点,这些重组都涉及了国企股权向外资转让。
这一系列探索,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城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行业扩大开放等多项政策逐步到位的背景下产生的。
能源燃气欲引洋凤凰
深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00027)的大股东深圳能源集团是深圳市政府面和国际招标的五大国企之一,深能源由此受到了投资者格外关注。数月前,深圳能源集团国际招标的消息吸引了包括法国电力公司等在内的13家跨国电力公司。有关人士表示,此次招标只看好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外资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希望通过产权体制改革,建立起先进的企业制度。此外,壮大规模也是深圳能源集团寻求合资的动因。深圳能源想通过此次契机,迅速帮大做强。
深能源高层认为,深圳能源集团引进外资股东对属下上市公司来说,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大股东成为合资企业,也不仅仅是享有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上市公司将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可能更在于,国企产权制度的深刻变革,以及外资股东所掌握的全球市场、国际化企业运作经验。这一点,或许要经过一两年、甚至几年之后,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变化。
外资对中国燃气供气市场觊觎已久,早在“西气东输”工程拟议阶段,嗅觉灵敏的国外企业,就对此中蕴藏的商机做出了积极反应,其中尤以港资为最。香港中华煤气(00003.HK)、百江燃气(08132.HK)、新奥燃气(02688.HK)华flw燃气(08035.HK)、光通信、海峡集团等,通过控股、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大举介入国内相关城市的燃气管网。随着今年初外资投资新政策的出台,燃气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顿时变得清晰可见。
华夏证券研究所董兴武认为,燃气行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巨大,主要原因在于燃气行业属公用事业,盈利稳定,风险重组的信息,也是闻风而动。港资更是凭借其与深圳地域及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在一起引进外资项目上捷足先登,成为深圳本地股外资并购的另一特色。其中较为惹人眼目的当属深、港两家机场联姻。
香港机场与深圳机场一直处于“热恋”之中。日前,双方在机场业务合作方面已达成了意向,涉及两机场海路客货联运、互为备降机场等。据深圳机场高层透露,深圳机场对香港机场管理局入股的具体构想是加强两机场的分工与合作:客运方面,所有国际航线由香港机场承担,内地内陆航线则集中在深圳机场,而深港两机场之间将建立快速海上及陆路通道。
深圳机场董事会秘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能实现深港两地机场客货联运,实现“两地一检”将使有关手续大为便捷,这对促进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繁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深圳机场跨境合作,没有政府准备适当参与投资深圳宝安机场老候机楼的改建,已说明了政府的态度。
深圳机场拥有的内地优势不仅吸引了国内机构投资人,也同样成为香港机场参股的诱因。而深圳机场的地缘优势,更使其成为香港机管局投资内地的首选对象。香港和深圳两个大型机场近在咫尺,不可避免地形成竞争。就货源而言,两个机场都是依托珠江三角洲,但香港受人工和土地成本的限制,机场的货物处理成本明显高于深圳,在同一航线上,很难同深圳进行价格竞争。有统计表明,南航班机在深圳承运的货物中,就有95%是原来通过香港机场发送的。香港机场去年以220万吨的货邮吞吐量继续名列世界各大机场之首,设法加强与广东方面的合作,以维护自己的世界领先地位是其考虑的重点。相比深圳机场,香港机场的优势是国际航线多,国际航班班次频密,能保证托运货物尽快发运并到达收货人那里。
据有关人士透露,今后两个机场有可能会合二为一,实现资源共享。客运方面,所有国际航线客运由香港机场承担,国内航线客运则集中深圳机场;货运方面,则利用深圳机场作为我国境内惟一可以采用过境运输方式空港的优势,使两个机场连为一体。但合二为一的前提条件是,香港机场所占深圳机场的股份,究竟是49%还是51%,由谁控股将成为两机场进一步合作的关键所在。深圳机场认为理想的方式是,由深圳方面控股,香港机场全面介入机场的管理工作。
航空对外合作概念在先
10月11日,完成联合重组的中国民航六大集团,在北京挂牌成立。重组后的六大集团将与中国民航总局脱钩,中国民航总局也不再直接承担企业的盈亏责任。
历经磨难的民航改革终于又向前迈进一步。而早在今年8月1日,由中国民航总局、外经贸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制订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开始实施。外资进入政策的松动,有利于引导外资参与航空运输企业的改组改造,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民航总局政策法规司政策处颜明池处长日前表示,新《规定》增加了新的投资方式,民航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和在境内发行外资股,外商可通过购买股票参与投资。而且新《规定》放宽了外商投资比例,其中“外商投资民用机场,应当由中方相对控股”。公共航空运输企业,一家外商(包括其关联企业)不得超过25%。对外商投资的民航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由中方或外方人选担任,没有限制条件。
不过政策“坚冰”彻底肖融尚待时日,目前一些国内航空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同外资洽谈合作意向,但由于政策的规定在诸多环节上还不十分清晰,带有模糊性,影响中外双方的积极性。
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200152)董秘郑保安表示,山航一直在寻找战略投资合作伙伴,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和实际操作的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现在还没有到可以公布的地步。
外资并购国企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从目前外资积极介入的具体并购对象来看,似乎也验证了这个说法。垄断型行业(例如金融业、电信业等)资源型行业(例如传媒业、公用事业等)更受到了外资的重点关注。
最新资讯
-
08-08 1
-
08-21 0
-
08-18 1
-
08-26 2
-
08-16 0
-
08-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