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9-08-22 00:21:15
有的专家指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完备的约 束股份制企业经理阶层行为的外部校正机制。也就是要有一套监 督、约束的制度,以便股份制经济能够健康地运行,发挥出由于制 度创新而带来的效率提高的潜能。 我认为这种监督、约束制度应分为体制上的监督体系和法律 上的监督体系两大类。前者是一种事前控制,可以起到硬约束,防 患于末然的作用;后者是一种事后控制,对于一些由于违规违法的 行为而造成国有资产和社会财富严重损失的当事人,应追究其法 律责任,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一)体制上的监督体系
1.实行国有控股公司交叉持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完 全由行政命令指派董事长、总经理的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股份公司产权主体多元化,以利于实现所 有权与经营权的彻底分离,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如果一个国有 企业的大股东除了自己上级国有控股公司 (原行业性主管部门)之 外,还有其他一些国有控股公司对其参股,那样就可以形成一种 “多元制衡”结构。如果几个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比较接近的话,那么 这种制衡作用将更加明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向企业派遣代理人 是一项重大的人事决策,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就可改变原先由 一家国有控股公司说了算的局面,需在几家大股东之间协商产生。 为了维护自身的投资权益,保证在自己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能够 保值增值,这时推选出的代理人往往是一些精投资、善管理的经济 专家、金融专家和企业家,或者是有过较好经营业绩的经理、董事。这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一家部门说了算或个别领导说了算的弊 病。 实行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弱化本不属于产权范围的行政权力 约束,尽可能地将属于政府的行政权能从国有产权结构中分离出 去,使政府的行为目标不再通过国有产权的职能直接实现。
2.加快建立起“所有者对经营者有效治理结构”的市场机制 (包括:激励机制、破产机制、兼并机制、用脚投票机制和经理市场 机制等),使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能够达到理想的体制效率目 标,同时也规范了股份制的市场运作。 因为,经济体制伪效率最终要靠健全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要 达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预期目标,就必须建立并完善“所有者 对经营者有效治理结构”的市场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 股金运作不受监控和“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
(1)激励机制是一种利益调整机制,也就是,企业资产所有者 要想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把自己剩余索取权的一部分让 渡给企业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如经营者和高级技术人员,让经营者 的管理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让技术人员的智力劳动和成果得到 经济资产上的体现,形成收益与劳动绩效相匹配的格局,尽可能避 免企业“搭便车”行为。这种机制的目的在于避免经理人员和技术 人员由于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不对称而做出损害企业 所有者利益行为或怠慢行为的产生,同时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工作 的热情。
(一)体制上的监督体系
1.实行国有控股公司交叉持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完 全由行政命令指派董事长、总经理的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股份公司产权主体多元化,以利于实现所 有权与经营权的彻底分离,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如果一个国有 企业的大股东除了自己上级国有控股公司 (原行业性主管部门)之 外,还有其他一些国有控股公司对其参股,那样就可以形成一种 “多元制衡”结构。如果几个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比较接近的话,那么 这种制衡作用将更加明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向企业派遣代理人 是一项重大的人事决策,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就可改变原先由 一家国有控股公司说了算的局面,需在几家大股东之间协商产生。 为了维护自身的投资权益,保证在自己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能够 保值增值,这时推选出的代理人往往是一些精投资、善管理的经济 专家、金融专家和企业家,或者是有过较好经营业绩的经理、董事。这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一家部门说了算或个别领导说了算的弊 病。 实行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弱化本不属于产权范围的行政权力 约束,尽可能地将属于政府的行政权能从国有产权结构中分离出 去,使政府的行为目标不再通过国有产权的职能直接实现。
2.加快建立起“所有者对经营者有效治理结构”的市场机制 (包括:激励机制、破产机制、兼并机制、用脚投票机制和经理市场 机制等),使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能够达到理想的体制效率目 标,同时也规范了股份制的市场运作。 因为,经济体制伪效率最终要靠健全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要 达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预期目标,就必须建立并完善“所有者 对经营者有效治理结构”的市场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 股金运作不受监控和“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
(1)激励机制是一种利益调整机制,也就是,企业资产所有者 要想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把自己剩余索取权的一部分让 渡给企业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如经营者和高级技术人员,让经营者 的管理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让技术人员的智力劳动和成果得到 经济资产上的体现,形成收益与劳动绩效相匹配的格局,尽可能避 免企业“搭便车”行为。这种机制的目的在于避免经理人员和技术 人员由于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不对称而做出损害企业 所有者利益行为或怠慢行为的产生,同时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工作 的热情。
最新资讯
-
08-27 0
-
02-18 1
-
06-20 1
-
08-07 0
-
10-06 2
-
08-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