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释义:第50条

  •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释义:第50条
  • 更新时间:2011-05-31
  • 关键词:共和 人民 中华 养殖 水产 产量 污染 水域 鱼类 密度

  第五十条 从事水产养殖应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防止污染水环境。

  【释义】

  本条是关于防止水产养殖污染水环境的规定。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激发了广大渔(农)民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海淡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养殖产量超过3590万吨,比1985年增长10倍,占水产品总量比重从1985年的44%升至68%。自1990年起,我国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的养殖产量大于捕捞产量的国家,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开发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生产,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开拓新的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之一。2006年,我国内陆淡水养殖面积6018.32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7%;淡水养殖产量2148万吨,占水产养殖总量的59%。在淡水养殖总产量和面积中,池塘养殖产量占70%、面积占42%,水库养殖产量占12%、面积占31%,湖泊养殖产量占6%、面积占16%,河沟养殖产量占4%、面积占6%。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少数养殖者盲目追求养殖规模,养殖密度过大,且养殖方式落后,一些地方出现了局部养殖水域水质恶化、污染加剧的现象,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既发展水产养殖业,又保护水域环境不受污染,成为本次修订关注的问题之一。加强水产养殖业管理,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防止水产养殖污染水域的措施有很多,如科学选择鱼种、不同品种混养,但是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是防止水产养殖污染水域的主要措施。

  1.科学确定养殖密度,是防止水域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养殖密度要科学、合理,使水域的自净能力与有机质污染量基本平衡。当养殖密度过大时,就要增加投饵,鱼类的排泄物也会增加,有机质污染就会超出水域的自净能力,水质就会被污染,从而鱼病就增多,既污染水域,又影响产量。养殖密度与水源、水质、配套机械和养殖的品种有关。一般情况下,水质条件好的水源,养殖密度可大些,反之则可小些。不同品种的鱼,养殖密度也不同,集群快、抢食能力强的鱼,养殖密度可大些;集群慢、抢食能力弱的鱼,养殖密度可小些。对耐氧能力强的鱼类,养殖密度可大些;而耐氧能力差的鱼类,养殖密度可小些。据专家测算,一般情况下,100亩水面网箱养殖1—3亩鱼较为科学合理。

  2.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饵料是水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目前,由于过多投喂饵料或投喂劣质饵料,使养殖品种的排泄物大大超过了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养殖水体的过富营养化而成为有机质污染,使水中有机质大量积累,水质变坏、溶氧下降、病害增多、养殖品种的品质下降、死亡上升。投饵量过多,造成鱼体肠道老是处于充实状态,饲料利用差,排泄多,污染水体。饵料质量的好坏和投喂技术是否合理,也是影响水产养殖效果和水体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使用药物是防止鱼类疾病、提高养殖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现实中养殖者为了应对养殖中的疾病及生长缓慢,提高养殖产量,养殖者往往乱用药物和添加剂,不但不能抑制疾病流行,反而会因此导致水体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对人类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目前,我国淡水养殖的品种主要为鱼类,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90%,其他为甲壳类和贝类产品。鱼类的主要养殖品种为草鱼、鲢鱼、鲤鱼,其产量分别占鱼类总产量的20%、19%、13%。按照生物学特性区分,在我国淡水养殖品种中,不需要投喂饲料的滤食性鱼类占50%、草食性鱼类占12%、杂食性鱼类占26%,水生植物及其他品种占5%,需要投喂饲料的肉食性鱼类仅占7%。研究和实践证明,我国内陆养殖的主要品种四大家鱼对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以鲢鳙鱼为例,由于鲢鳙鱼是滤食性鱼类,以水中浮游生物为生,无须投喂饲料,因此其鱼肉增重部分完全来自于水体的营养物质。据专家测算,养殖一斤鳙鱼可从水中吸收14.5克氮、0.5克磷、57.85克碳;养殖一斤白鲢可从水中吸收14.9克氮、0.85克磷、60.75克碳。2006年,全国鲢鱼产量371.47万吨,鳙鱼237.27万吨。因此,2006年仅鲢鳙鱼养殖一项,就可消除水体中的氮、磷、碳总量分别为17.95、0.916、72.59万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养殖鲢鳙鱼可从水中带走大量的氮、磷、碳,这对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浙江千岛湖,由于开展了网箱养殖花白鲢,使水质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在中心湖区由于网栏养殖大量的大个花白鲢,使原本由水质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得到控制、消失。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滤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养殖,减少肉食性鱼类的养殖,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是保护水体不受污染的重要措施。